首页 > 家乡的春节 > 关于“年”的记忆

家乡的春节

关于“年”的记忆

发布时间:2016-01-09作者:点击:3

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”从打有了“年”这个节日始,这年就年复一年地往下沿袭着,年年岁岁,岁岁年年。年的形式大同小异,而具体到每一个人,那年的味道可就不尽相同了。

这也许就是,“花相似”,“人不同”吧。

年,其实是一个饱含沧桑的词汇。从一个刚刚理解年的含义,热切盼望年的到来,穿新衣、放鞭炮、领赏钱的孩童,到“人到中年万事休”的境地,再到“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,动摇者或脱而落矣。”的垂垂暮年,其步履之艰难,其心神之疲惫,又岂能是“沧桑”二字所包含得了呢。

好也一年,赖也一年。没有谁会被年落下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你不走,岁月催着;你站在年的门口张望,时光推着。贫穷也好,富有也罢,苦也好,甜也好,年都包容了,都理解了,带着你,一年一年往前走。你我,都是年的孩子。俗话说“好过的年节,难过的日子。”过了一年,就熬过了一岁,或许,来年,就是一个好光景。年,在饱含沧桑的同时,也给我们以无限的希望,无尽的憧憬。在年复一年的轮回中,我们就都老了,坐在那岁末年终的夕阳里,回味那些陈年往事,那些值得记忆,或者应该忘却的事情,都会不约而至。突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,如果能够回到从前……

然而,那些事儿,那些甜酸苦辣,只能向过去寻找了。

查查字典,希望明了一些事情,给自己一个交代。才知道这“年”,与我们热热闹闹的春节,还是有些区别的。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,表示庄稼成熟,即“年成”。古时候所谓的“年成”指的就是这个。而且古时禾谷一年一熟,於是“年”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。《尔雅•释天》夏曰岁,商曰祀,周曰年,唐虞曰载。对年的认识,日渐成熟。

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,一直到正月十五,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。在年复一年的演变过程中,年成为了中华民族一年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,我们常常称之为“年节”。

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。西周初年,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。后来,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。而且,诸如灶神、门神、财神、喜神、井神等诸路神明,在年节期间,都备享人间香火。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,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。

岁月的脚步走到了今天,年也好,岁也罢,无非就是过年那些事儿。过年那些事儿,你知,我知,个中滋味,总在心头。

眼看着旧年已经辞去,新的一年已经叩响了门扉,年的滋味,在心底萦绕。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石子,所激荡起来的,不仅仅是一朵水花,层层的涟漪,扩展出去,又波波回来。所有的沉淀,都被激起,所有的记忆,都涌上心头。

细想起来,落拓江湖,几十春秋,苍了容颜,白了眉头,年是一年又一年地过着,未曾记忆,却也不曾忘记的,也就二三事而已。

那时候很贫穷,极少有高楼大厦。街坊邻居,都住在一片平房里面,一样的贫穷,却一样快乐。几乎每一样与过年有关的事物,都要亲手去操办,男人去赶集,女人收拾尘封了一年的屋里屋外,孩子们出东家去西家,炫耀在新衣服、新玩具。年的快乐,似乎就蕴含在这忙忙碌碌之中。

从放寒假开始,我就进入了年